曾幾何時,中國汽車一線品牌幾乎是合資企業的天下。筆者在十多年前曾經管理過諾大一個車隊,給我的印象是,凡國產貨運車,質量普遍不過關,公司內戲稱其為“藥罐頭”,而一些日產、歐洲進口卡車則被司機熱捧,大家都爭著要這些汽車的駕駛權,公司沒有辦法,只能以駕駛員的崗位等級來確定車輛分配原則。在轎車市場,記憶當中國產品牌似乎只有“紅旗”和“上海”。后來上海牌逐漸銷聲匿跡,紅旗牌由于政治因素不過一息尚存罷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第一輛大眾桑塔納出廠之后,占領我們心智的汽車品牌就成了合資企業的風向標。記得我國入世時,有一種觀點就是一旦關稅下調,世界名牌車企將徹底擊垮國內民族汽車工業,甚至包括合資的汽車公司也難以幸免。當然,以后汽車工業的發展事實已經證明,合資的汽車企業不但規模不斷壯大,深得國人信賴,還成了跨國汽車公司全球布局中的亮點。更讓人始料不及的是,近來的種種跡象表明,民族汽車企業居然在群狼環峙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大有與進口車、合資車分庭抗禮、三足鼎立的態勢了。
上月,幾乎不約而同,吉利、奇瑞、長城等本土汽車企業通過汽車峰會推出了高檔車型及品牌。從品牌營銷理論分析,這是大大的昏招,我們說,低端品牌一旦定位之后,很難再走到高端,反之亦然。高端的派克筆,因為向低端延伸導致一蹶不振就是明證??纯次覀兊谋就疗嚻放?,此前基本在二十萬以下的中低端汽車產品線上游弋。一夜之間,大家突然推出了幾十萬、甚至一百多萬的豪華概念轎車,行家還稱,就其配置和造型來看,這些概念車似乎已絲毫不遜于世界頂級轎車。于是議論之聲四起,業內外人士紛紛揣度此舉真意,有的甚至百思難以索解。竊以為以下可能或許兼而有之:
其一,淡化商業意義的做秀。也許這些汽車企業自己也明了,作為低端品牌,要進入豪華車市場殊非易事,但造一個概念車,展示一下技術實力,至少可以給自己帶來一些專業層面的收獲。
其二,市場試水。先造概念車,看市場和消費者的反應。如果正面效應強,再確定發展戰略不遲,因為,高檔車市場前景看好,相比低端市場,高端汽車贏利能力更強,而且還是進口車與合資車的世襲領地,也可能是未來競爭的主戰場。
其三,為未來的市場競爭進行戰略布局。國產車在中低端市場的占有率不低,在低價策略的引導下,規模不小。如果能提升到高端市場,從競爭對手的根據地市場去分得一杯羹,實在是件很美妙的事情。
其四,多數業內外專業人士都認為品牌定位的規律不能逾越:低端品牌不可能向上延伸。即本土品牌汽車即使轉換品牌也難以實現高端突破。因為汽車市場規模雖大但品牌較少,民族品牌企業要推出高端品牌,消費者一般都能了解這個品牌的真正出處。更何況像長城汽車,甚至推出的高端汽車使用的是同一品牌。這樣的品牌策略表面看來風險很大。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汽車更像是一種介于感性產品與理性產品之間的中性產品。中性產品的品牌特征是低端品牌如果能夠充分描述和傳播提升的理由,則品牌定位向上延伸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想一想,造型、配置與世界豪華車想比相去無幾,發動機等重要部件又采購自世界知名企業。除了品牌內涵稍差外,消費者也不是不能接受啊。重要的是,畢竟價格優勢明顯。國產車在剔除關稅、中間商加價后,加上固有的成本優勢,市場前景比較樂觀亦未不可。
國產民族品牌豪華轎車未來的走向和命運,牽動著很多人的神經,不妨讓我們放寬心,因為民族汽車品牌的實力和眼光早已今非昔比。讓我們靜靜的等待吧,等待又一次的石破天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