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英國軍工業巨頭BAE系統公司宣布,將關閉其位于紐卡斯爾的“挑戰者-2”型坦克的生產廠。這一決定意味著,世界上率先開發、裝備坦克,并把坦克投入戰場的國家,又將率先停止重型坦克的生產。要對這一戰略性決定做有效的判讀,我們首先來回憶一下坦克誕生的歷史背景。
在一戰后期,塹壕戰成為交戰雙方所廣泛采用的作戰模式。超過兩米深的塹壕,大口徑火炮和機槍火力支撐點,密布的塹壕網使步兵完全失去了有效的正面突擊能力,雙方均沒有辦法突破對方防線,失去了進攻,打破戰場僵局的能力。
戰場環境的需要催生了坦克。坦克的出現使得防護力和火力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迅速地打破了塹壕戰的僵局,并伴隨著坦克的集群使用所形成的大縱深快速突擊能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匯成滾滾鋼鐵洪流,大放異彩。
當前,英國停產坦克的決定是與英國軍方對未來戰場環境的判斷,進而對自身如何作戰產生了與以往不同的認識有密切的關系的。英國本土發生坦克作戰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英軍單獨面對軍事強國的可能性極其微小。在未來作戰中,英軍將強調快速反應快速部署……這些都是導致英國軍方停止坦克訂貨,最終停產坦克背后的真正原因。
姑且不論英國的這個決定正確與否,我們從中可以看出,任何一項重要的戰略性決定,都必須根據決策人對未來環境所做出的認真、細致、前瞻性的判斷,并在環境研判的基礎上,確定自己在這種環境之下的生存、發展之道,這就是所謂的戰略。任何忽視了環境的變化,沒有針對環境的變化進行前瞻性的規劃的戰略,都必將在現實面前碰得頭破血流。
法國人打贏了一戰,于是把塹壕戰當成制勝的法寶,死死抱住不放,而忽視了坦克、飛機等技術兵器的出現帶來的未來戰場環境的重大變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來建設一個馬奇諾防線,幻想再打一次“一戰”,所以有后來的一個月內亡國的奇恥大辱。
我們可以笑一戰后的法國人刻舟求劍、緣木求魚。但實際上不要忘了,50步笑百步,我們現在甚至沒有資格去笑二戰中的法國人。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的國民經濟基礎相當薄弱,各方面都百廢待興,利用低廉的勞動力成本,有效地發展起了出口導向型經濟,促進了國民經濟的蓬勃發展。這一出口導向型經濟的成功有賴于四方面的因素:
一、存在大量廉價的勞動力成本。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的國民收入水平與非洲最貧窮的國家的人均收入水平相差無幾。
二、存在大量廉價的自然資源。在過去幾十年里,相當長的時間內,在國際價值鏈體系中,自然資源的價格被人為地壓低,以便掌握相關技術的發達國家賺取超額利潤。這種現象,在我國更是普遍存在。
三、長期以來,環境保護的價值沒有被充分地認識到。人的健康生活需要一個健康的生存環境。但相當長的時間以來,由于對環境保護的價值沒有充分認識,大量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得以在中國茁壯成長,在帶走了利潤的同時,留下的只是徒有其表的GDP和一個已不適于人類生存的家園。
四、成本領先。在前述三方面的條件下,相當多的企業遵循成本領先的戰略,依靠國家的各種優惠的出口政策和廉價的生產成本,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了相當大的市場份額,“中國制造”遍布全球。
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宏觀經濟情況已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
首先,在勞動力價格層面,1978年,中國人均國民收入為190美元,而到2008年,這一數字已變為2360美元,為1978年的12.42倍,勞動力成本優勢顯著降低。這兩年來,許多勞動密集型企業,如紡織、制鞋等企業,向越南、印度,以及其他低收入國家轉移,明確無誤地證明了這一點。
其次,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采,使我國的自然資源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內蒙古包頭的稀土,是一種極其珍貴的戰略資源。小平同志曾說過,“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但掠奪性開采,使稀土的出口價格與“土”無異。又如黑鎢礦,是重要的戰略資源,西方裝備的各種坦克彈藥和高速彈藥及穿甲彈,幾乎都以黑鎢合金主要成分。而全世界每年消耗的80-90%鎢源自中國出口,而現在卻面臨著開采已盡的結局。我們曾經自夸“地大物博,物產豐富”?,F在看看家底,我們給子孫后代剩下的資源有多少?
在環境保護層面,國家隊環境保護越來越重視,各類法律、法規不斷填補以往的漏洞與空白。在對企業與官員的考核中,也往往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執法力度越來越嚴。
由于這些方面因素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擴張國際市場的成本優勢正在被不斷地蠶食與削弱,這已經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以往基于廉價的勞動力成本、自然資源與環保成本的成本優勢正在瓦解。如果認識不到這點,再不未雨綢繆,借助本次金融危機的壓力進行產業、技術、產品結構的調整,那么,對企業而言,就將面臨市場的死亡判決。
有不少以資源開采為主的城市,在資源耗盡之后,面臨城市經濟發展后續乏力,經濟空洞化的艱難局面。這就是主要經濟體盲目堅持成本領先,不注重借助人力、自然資源的輸出,積累資源,升級產業,完成產業結構的轉型造成的。
對于我們國家這個巨大的經濟體而言,初級勞動力資源、自然資源、環保資源的輸出,造就了改革開放30年來的經濟騰飛。但是,這種騰飛背后隱藏著巨大的憂患。主要經濟體以成本領先戰略為指針,在浪費了大量各種不可再生的資源的同時,卻沒有從中積累、獲得產業升級所需的實力。一旦產業升級強制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出現,那么中國恐怕就要步拉美國家的后塵,付出巨大的社會與政治成本,陷入比日本“失落的十年”更可怕的境地。
亡羊補牢,猶未為晚。本次經濟危機也是給我們這個制造大國的制造企業的一劑清醒劑,希望我們的制造業認清我們所面臨的戰略環境的重大變化,以大無畏的精神與果決的勇氣,將壓力變成動力,積極主動地調整戰略,在危機中求得生存與發展。